最后一眼-金刚碑

这也是去年的老照片了,大约是国庆节前吧。在群里听朋友说,金钢碑马上就要拆完了。有点吃惊,很早之前就想去那里看一眼,拍点照片,一直懒没去(08年玲玲同学拍的金刚碑)。现在居然都要拆了……再不去就没机会了。带上相机,和几个朋友约好时间就出门了。市区坐车到北碚然后转公交518。出发前在网上查了在哪个站下,跟售票员说了到站叫我们,杯具的是她忘了……都过了北温泉才发现坐过站了,只好下车再坐回去。而其他几个朋友早就已经到了。

经过长长的一条小路进入古镇,这里早已不再繁华,了无人烟。居民几乎都已搬走,靠里面的一些房子已经拆了。唯一还有家小茶馆开着,天气好的时候,会有些人过来坐坐,聊聊天。也会有些摄影爱好者会过来拍照,也有一些工作室会把这里当作外景地。在小茶馆的对面,就是拆迁办公室,古镇的拆迁已经在倒计时了。地上铺满了落叶,路边长满了野草,很多房子也已经破败。还有一些小猫小狗留守,好奇的望我们这些拿着相机的人们,不言不语,也许它们也在默哀吧。除了小猫小狗,时刻陪伴我们的还有蚊虫……

金刚碑介绍(资料来自网络):
金刚碑坐落于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镇境内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,离北碚城区5公里,这里山峦拱翠,古树参天,水流潺潺。因缙云山中有一块高6米,宽2米的天然巨石,相传唐人在巨石上题刻“金刚”二字,又因此地有一石深入嘉陵江中,人称“金刚碚”,故得名“金刚碑”,从清康熙年间兴街,至今已有300多年沧桑历史。

这里原是古渝州最偏远的山村,早在清朝康熙年间,缙云山南坡的小煤窑星罗棋布,煤炭业日益兴旺,煤炭必经过金刚碑嘉陵江出口,运销外地,于是形成产煤、运煤、销煤的水陆码头和中转站。一些为了生存的农民,到缙云山运煤,在金刚碑建房而居,到清同治年间,金刚碑日渐繁华,米行、油行、酒坊、茶馆、客栈、铁匠铺,遍布金刚碑,多达几百家。运煤队伍也形成了骡子帮、船帮、马帮、人力帮。船主、帮主、煤炭商、力夫就在金刚碑溪河两岸半山腰,建起一座座穿斗青瓦房,简朴适用,一楼一底的石头墙、土墙、竹木夹壁墙的老房子,用石灰粉刷,依崖而建,独具巴渝特色。用青石板铺成宽2米、长500余米的青石板街道,两旁的青瓦房随蜿蜒曲折的山势延伸。到民国时期,形成了姚家院子、熊家院子、郑家院子几家较大的民居建筑群。

抗日战争时期,国民政府迁到重庆作陪都,一大批著名经济实业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、社会活动家寓居金刚碑,名人云集,人文荟萃,热闹非凡,仿如集镇,把金刚碑的繁荣推向了顶峰。书法家谢无量,大学者孙伏园、陈子展、吴宓等众多文化名人炒热了金刚碑。教育家梁漱冥还在金刚碑兴办了“勉仁书院”。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统计局迁往金刚碑。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翁文灏也曾寓居金刚碑,当时的中国石油大王孙越崎,还在金刚碑创建了“中福公司”,现存有几幢二楼一底的住宅楼,是其见证。民国时期的金刚碑,酒幡招展,人气兴旺,注入了大量人文元素,成为嘉陵江边的“小北碚”。

在相册中查看所有照片(48张)

唯一还有点人气的小茶馆,到周末或天气好的时候,会有人过来坐坐。

茶馆的对面就是拆迁办公室。

小猫,它也很忧郁。


走在石板路上,踩着各种落叶。绿树环绕,夏天应该是很凉快的,只是蚊虫有点多。

万绿从中一点红。

回头再看一眼,以后就没机会了。

今天这里倒是热闹,来了个拍婚纱的。一群摄友开始蹭拍,新娘新郎开始鸭梨很大……

关于 “最后一眼-金刚碑” 的 16 个意见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